国内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 正文

非遗传承,匠心永恒—i上非遗暑期社会实践

深入探索我国非遗传承保护之路,扩大非遗影响力,由中国矿业大学与河北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为期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于7月15日正式启动。

在活动期间,团队成员分赴河北、浙江、江苏、北京、四川、山西、山东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全沉浸式非遗体验”为核心,通过场景故事沉浸板块、互动体验沉浸板块、心灵感受沉浸板块等三大板块,深入向社区、街道以及中小学传播非遗文化,涵盖彩织绣文器雕食体八大类别,全面科普和宣传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40802/9b921878db8197e34e5f731d1d358a33.png

“文脉绵延,古韵新生。” 活动中,团队于2024年7月26日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观赏了休门吹歌和行唐剪纸的表演,并拜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当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非遗传承人们向团队成员生动讲述了非遗背后的故事,探讨了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中“人亡艺亡”的危机。团队成员利用专业知识积极进言献策,向非遗传承人建议通过网络平台和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努力实现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刻表达出当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传承非遗,守住一种清贫心情”的付师傅甘坐冷板凳;“举办一次活动,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哪怕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爱上了这个手艺,就是值得的。”的赵成龙老师令人动容。在采访过程中,团队深受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感染,更加坚定了传承非遗技艺、守护民间艺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的决心。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i上非遗”实践团还深耕校地美育合作,将非遗文化带入校园,开展一系列普及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开辟了美育的“第二课堂”。

立足美育现状、秉承公益初衷,“i上非遗”实践团在章老师和于红伟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讲解蓝印花布和板鹞的艺术特色,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这些传统手艺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意义。在实践团成员和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亲手制作了板鹞,并在美丽的天空中放飞,体验了“空中交响乐”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带来的乐趣和启发。希望非遗文化进校园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艺术、品味艺术、参与艺术,在艺术中发现人生之美。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从声名远扬的非遗品牌到灿烂辉煌的匠心精神,实践团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好点子”和“新路径”,从在这片沉淀千年的土地上,实践团深刻领悟,只有将时代元素和地域文化融入传统技艺创新,才能让老艺术焕发新生机。

“i上非遗”团队的倡议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是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探索。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项目“i上非遗”将矢志不渝地践行“传承优秀文化,服务广大人民”的初心继续走好艺术育人、文化育人的艺术实践新路!